在洋山港自动化码头的智能堆场,一台无人集装箱卡车正将装载阿根廷牛肉的 40 英尺冷藏集装箱精准运送至指定堆位,箱内 - 18℃的恒温环境通过 5G 实时传输至中控系统;与此同时,外高桥港区的危险品专用泊位上,工作人员正通过防爆机器人对装载锂电池的特种集装箱进行开箱查验,各类传感器实时监测着箱内温度与气体浓度。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 心高端物流能力的重要标志,特种箱海运已形成覆盖冷藏、危险品、超限货物等多元品类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2024 年上海港特种箱吞吐量达 420 万标准箱,占全港集装箱总量的 8.4%,其中冷藏箱、危险品箱、超限设备箱分别占比 65%、20% 和 15%,为长三角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生鲜贸易等产业提供了关键物流支撑。
上海港特种箱码头以 "安全优先、分类管控、高效周转" 为原则,形成洋山深水港、外高桥、罗泾三大专业化作业区,各区域依托独特区位优势与专用设施,承接不同类型特种箱海运业务。
洋山深水港:冷藏箱与国际中转的核心枢纽洋山港凭借深水航道优势,成为上海港特种箱国际运输的主阵地,尤其是冷藏箱(REEFER)业务占据主导地位。盛东码头 B 区新建的智能冷箱堆场已全部完工,总计扩容 3000 标箱堆存能力,使上海港港内冷藏箱插头总数超过 2.2 万个,提前超额完成 交通运输部要求的建设目标。这些冷藏箱专用插头具备远程温控、故障预警功能,可实现 - 30℃至 25℃的精准温度调节,满足从生鲜食品到生物医药的多元温控需求。
2024 年洋山港冷藏箱吞吐量达 273 万标准箱,占上海港特种箱海运总量的 65%。依托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 "自动化单小车集装箱装卸桥 + 无人纯电智能平板转运车(AIV)" 系统,冷藏箱的装卸效率提升至每小时 35 自然箱,较传统码头提高 40%。针对疫苗等高端医药产品,码头还设有 200 个防爆型冷藏箱位,配备双回路供电系统,确保不间断温控,2024 年通过该通道进口的 mRNA 疫苗达 1.2 亿剂,全程温度偏差控制在 ±0.5℃以内。
外高桥港区:危险品与特种货物的专业处理基地外高桥港区聚焦危险品集装箱(DG)和超限设备运输,拥有华东地区规模大的危险品集装箱专用堆场。区域内 6 个危险品泊位(5 万吨级 4 个、3 万吨级 2 个)均配备防爆照明、气体检测、消防喷淋系统,可处理包括锂电池、易燃易爆化学品在内的 9 类危险品。2024 年外高桥危险品箱吞吐量达 84 万标准箱,其中锂电池运输占比 35%,主要服务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为确保安全,外高桥采用 "电子围栏 + 智能监控" 的分级管控模式:一类危险品箱(如爆炸品)采用单独隔离堆场,配备 24 小时红外监测;二类危险品箱(如压缩气体)设置防爆墙与自动灭火系统。通过引入防爆机器人进行开箱查验,工作人员可在 50 米外远程操作,将危险品接触风险降至零。此外,外高桥还建有长三角首 个危险品集装箱应急处理中 心,配备专业洗消设备和泄漏处理团队,响应时间不超过 30 分钟。
罗泾港区:超限设备与多式联运的新兴枢纽罗泾港区通过旧码头改造转型为特种箱重要作业区,其 3 个 5 万至 10 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和 7 个 1 万吨级内贸泊位,特别适合处理框架箱、开顶箱等超限设备。改造后的港区创新采用反 F 形布局,配备 4 台 400 吨级全路面起重机和 2 条特种箱海运专用运输通道,可承接单件重量达 300 吨的大型设备运输。2024 年罗泾港区超限设备箱吞吐量达 63 万标准箱,主要服务于长三角重工装备、风电设备等产业。通过 "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ARMG)+ 水平运输管控调度系统",实现了不同自动化设备的混合运转,使风电叶片等超长货物的装卸效率提升 25%。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势,罗泾港区还开通了至重庆、武汉的 "特种箱 + 长江驳船" 专线,将中西部地区的大型设备出海时间缩短 3-5 天。
从阿根廷牛肉的全程冷链到国产盾构机的出海运输,从锂电池的安全配送再到疫苗的精准温控,上海港特种箱海运正以专业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服务能力,支撑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的高端化升级。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模式优化,上海港正从 "集装箱大港" 向 "特种箱强港" 迈进,为全球特种箱物流提供可借鉴的 "中国方案"。